南通如皋一体化预制泵站安装现场 在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区的一处水利工程施工现场,一座直径3.8米、高度8.7米的一体化预制泵站正在紧张有序地安装中。这座配备37KW水泵的现代化泵站,是当地政府为提升区域防洪排涝能力、优化水资源配置而实施的重点项目。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工人们正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设备吊装和管线对接,展现出南通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技术实力与管理水平。
这座泵站采用工厂预制、现场组装的模块化建造模式。泵站筒体由高强度玻璃钢材料制成,具有耐腐蚀、抗渗漏、寿命长等特点。技术人员介绍,3.8米的直径设计既能满足大流量排水需求,又可减少地下开挖面积;8.7米的垂直高度经过精确计算,可确保在天气条件下仍保持稳定运行。37KW的水泵选型经过多方案比选,既考虑了日常排水需求,又兼顾了突发强降雨时的应急能力,其变频控制系统能根据水位变化自动调节运行功率,较传统泵站可节能15%以上。
南通如皋一体化预制泵站安装现场 施工过程中,项目团队创新采用了"BIM+装配式"技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提前模拟安装全过程,预判并解决了管道碰撞、设备定位等潜在问题。现场吊装时,每个构件都带有二维码标识,扫描即可调取安装参数和质量追溯信息。这种数字化施工方式使原本需要20天的安装周期缩短至12天,且安装精度控制在毫米级。据南通市政府公开信息显示,该技术已在全市推广,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智慧工地"的案例。
泵站的核心部件37KW潜水轴流泵采用了多项技术。其过流部件采用双向不锈钢铸造,叶轮经CFD流体动力学优化设计,在保证扬程的同时将效率提升至82%。配套的智能控制系统集成了水位监测、故障诊断、远程操控等功能,可通过手机APP实现"无人值守"运行。如皋市水利局工作人员表示,这种一体化泵站相比传统混凝土结构,建设周期缩短60%,占地面积减少40%,且运行噪音低于55分贝,特别适合城市建成区的改造项目。
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同样引人注目。项目方建立了"双控"预防机制,通过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手段保障作业安全。所有高空作业人员均配备防坠器,有限空间作业严格执行"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程序。新华网相关报道指出,南通市在建工程已连续三年实现"零死亡",这得益于标准化施工体系的全面推行。该泵站项目作为示范工程,其安全管理经验将被编制成地方标准在全市推广。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座泵站的建成将有效改善如皋老城区约5平方公里的排水状况。根据水文测算,项目投运后区域排涝标准可从现状的1年一遇提升到3年一遇,内涝风险点减少70%以上。南通市发改委公开文件显示,"十四五"期间全市规划新建改造此类一体化泵站58座,总投资超12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的现代化防涝体系。这种集约化建设模式也获得了省水利厅的专项奖励资金支持。
在环保方面,该泵站设计融入了海绵城市理念。站区周边设置雨水花园和渗透沟,可对初期雨水进行生态处理;泵站底部设有沉砂池和格栅装置,能有效拦截固体废弃物。南通市生态环境局的监测数据显示,类似泵站的建成使用使周边河道悬浮物浓度平均下降35%,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项目负责人透露,他们还在试验将泵站屋顶改造成光伏发电面,进一步降低运行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泵站地面部分采用仿古建筑风格,与如皋水绘园历史文化风貌相融合;夜间灯光设计避免光污染,选用3000K暖色调LED泛光照明。这种"功能性与美观性并重"的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水利设施"傻大黑粗"的形象,成为市民打卡的新地标。如皋市住建局表示,今后所有市政公用设施都将遵循"一设施一景观"的设计原则。
随着最后一段出水管道的焊接完成,这座一体化预制泵站即将进入调试阶段。技术人员正在对37KW水泵进行空载试运行,监测振动、温度、电流等关键参数。按照计划,整个系统将在汛期前正式投用,为如皋城区增添一道可靠的水安全屏障。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展示了南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也为长三角地区中小城市的水利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经验。未来,随着更多智能泵站的建成联网,南通"江海明珠"的城市名片将更加闪亮。








